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人工智能还能为人类做些什么(一)| AI助力抗“疫”

2020-04-01 09:54


据外媒报道,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呼吁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约2.9万篇学术论文,以更好地解读有关新冠病毒的重要问题。这不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次使用在防疫战场上,除了学术文献解读,人工智能在人群筛查和监控、电话防疫摸排、远程宣传、辅助医学诊断、精准防疫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情初期,在交通枢纽、商业楼等人群密集地区进行实时筛查和监控,对于遏制新冠病毒传播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体温测量方式效率低下,且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而基于AI技术研发而成的红外体温检测系统,可以实现非接触式快速监测大范围人群的体温,实时检测单人通道中通行200人的体温仅用1分钟,大大提高了检测和通行效率,降低了人群阻滞造成传染的风险。

随着防疫战的不断深入,各地在开展地毯式调研排摸、医学跟踪外呼等工作时,纷纷遭遇人力不足的困难,智能疫情机器人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智能疫情机器人已经落地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用于询问人们近期的出行轨迹、密切接触人群和医疗健康情况,该机器人支持每分钟拨打3500个电话,效率远超人力,已累计为40座城市拨打1100万通防控摸排电话。

不仅如此,在各地持续防疫工作中,无人机也有发挥了重要作用。防疫宣传、喷洒消毒、巡逻疏导、物资投递是无人机在疫情防控中四大应用场景。一方面,无人机能搭载微型麦克风与喷洒装置,实现远程喊话与喷洒消杀。另一方面,无人机用于高风险区域的巡逻疏导与物资运送,能通过自主导航完成7*24小时不间断式工作,为疫情防治贡献力量。

另外,更高效化、更具实用性的辅助诊疗应用也涌现了出来。CT影像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疗决策依据,通过医生手工勾画病变区域的评估方法,耗时长、效率低。据统计,1个病例拍1次CT就会产生300~400张片子,医生只靠肉眼阅片将耗费5-15分钟左右,很多一线医生处于高压和疲劳状态。而基于AI技术与CT医学影像的“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评价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筛查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99.0%,通过AI辅助诊断的方式能快速、准确的识别出新冠肺炎患者,有效缓解一线医护人员压力。

除了疫情筛查与诊断,人工智能还能应用于疫情预测方面,能更好地了解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关键事件和位置,确定其来源并测算传播速度。例如百度地图的迁徙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定向、分析等途径确定了500万武汉人员流出情况,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精准的方向。并且,还对每日全国和各省市人口迁入迁出规模趋势、城内出行强度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帮助各地有效进行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的统筹管理。

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实施疫情防控策略,还是缓解一线防疫人员人力压力,亦或分析研判疫情发展态势,都能看到人工智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正在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中的应用大多还是浅层的,并且疫情终究会过去,人工智能的未来的落地场景,仍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